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,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、高层次、特色鲜明的外交部直属高校。学校设立了外交与外事管理系、英语系、外语系、国际法系、国际经济学院、基础教学部、研究生部、国际关系研究所、国际教育学院等9大教学单位,还有亚洲研究所、周恩来外交研究中心、国际法研究所等30余个研究中心。现拥有国际关系、外交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,英语语言文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,政治学(一级学科)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。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,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,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,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,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及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,10个本科专业。
根据2015年3月外交学院科研处官网显示,学院2012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总体情况:完成总数459项,其中论文308项,文章66项,综述4项,书评2项,译文8项,专著28项,教材13项,编著13项,译著11项,工具书1项,其他5项。
(备注:该年度刊物级别的核定标准以北京大学出版社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》(2011年版)为依据)
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学科青年项目:《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“学习文化”的实证研究及理论阐释》
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项目:《国家层面外事口译对MTI教学要求之调查》
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:《北欧的法律文明:斯堪的纳维亚法系研究》
2013年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“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”征文三等奖:《新中国民间外交事业的历史使命》
站稳立场、掌握政策、熟悉业务、严守纪律
外交学院的校训,是周恩来总理给中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。
每一个进入外交学院的学子,就要按这16个字要求,能够在国家重要的、敏感的各种岗位上经受住考验,以国家利益为重,熟练掌握中国对外政策,维护国家尊严,为国家出力。
“外交学院”四个字,也是周恩来所题写的一所高等院校的名字。
设计含义:外交学院标志LOGO设计采用普蓝色为主要基调,蓝色一直都是学校标志所常用的色彩,象征着智慧、沉着、理智等含义,与学校的教育形象吻合。
标志设计中心采用经纬线将色块分开,犹如地球的形态,寓意着学校的国际化,欢迎广大学子入读,标志上方采用白色的形式绘制飞翔鸽子,寓意学校和平、友善、学子的成功飞跃等积极含义,下方绘制敞开的书本,寓意知识的海洋,图形采用白色结合蓝色形成一种镂空的效果。
标志设计外圈采用半圆结合名字中英文的形式展现出来,真个标志设计都没有具体的框线,是标志更加有灵活性。
1952年,周恩来总理提议创办外交学院。
1954年,经党中央、毛泽东主席批准,正式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创建外交学院。
1955年9月12日,外交学院学生正式上课。周总理为外交学院亲笔题写校名。
1956年3月,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展览馆路的新校舍建成,外交学院迁入新址。
1958年8月1日,外交学院正式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。
1960年10月22日,国际关系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。
文革时期,外交学院被迫停办。
1980年,外交学院复校。
2016年3月,中国外交培训学院揭牌。外交学院加挂中国外交培训学院牌子。
2017年9月21日,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《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》,外交学院跻身全国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。
(以上数据截至2020年6月,具体以官网为准)
|